名曰,是想等到乐平月报的新年刊出来之后再一并送去。
荀彧收到这份年礼的时候,看着信中的文字都能猜出来,郭嘉在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到底有多不走心,颇为无奈地摇了摇头。
在大致扫了一眼这五份月报中的内容后,他心中不免为乐平的全方位并进而有些愕然,只是并未表现在面容上,而是将其转送给了一旁的诸葛亮。
以荀彧看来,因去留不定决定在各州转转,当先选择了徐州,或许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。
诸葛亮这孩子的天赋远不是他在给好友的信中所称赞的那么简单。
他年纪不大,但对接纳到的知识自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,也极具思辨和统筹能力。
这样的人但凡能够接触到一个适合其吸纳知识的环境里,必定能成长为国之栋梁。
荀彧更是留意到,当他将随信寄来的月报和书籍都转赠给诸葛亮后,这孩子虽在粗略翻看的时候,对其中一本木工机械的书籍格外感兴趣,还是先将其放在了一边,看起了从月报上透露出的并州现状。
对一个孩童来说,能克制住自己的兴趣无疑是一种本事。
他语气温和地问道:“看出了什么?”
诸葛亮的目光久久停滞在其中的一页上,那上面正是对并州与凉州同期开展的水利工程的记载,回道:“这位乔并州,已远走在其他人前面了。水利不是无用之功,而是抵御天灾手段,可别处却还在为温饱发愁,此间堪称差异悬殊。”
旱灾若至,哪怕是徐州这等地方都难有幸免。
放在凉州和并州这种地方上,这种劳苦用心更显可贵。
“你说的不错,但我更在意的倒是这一条。”荀彧伸手指向了下一页上的一行小字,“在郑玄抵达乐平后的书院扩招,其中图谋甚广。”
偏偏其他的地方,根本防备不了这种文化掠夺。
她能将郑玄接来此地,本身也是一种本事。
各地州牧中独一份的本事!
诸葛亮忽听荀彧叹了口气,说道:“等我离开徐州去往下一处前,我会说服你叔父,带着你们往乐平走一趟。”
“无论将来情形如何,又是否要效力于并州牧……你天资聪颖,不该输在开头。” 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