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比如主角写的《致知》这本书,加入科举之中,以及提倡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的精神,要求工匠们不要依靠经验,用量化的标准来研究技术,这种事主角生前也是看不到的。
再说西晋这个时代,解决汉末三大痼疾都很难了。
在我预想中,主角临死前,能培养南方庄园多开荒,多搞些经济作物,加快商业发展,都是天大的成功。
但这时候商业发展又面临货币问题。贵金属不够,无锚信用货币不可能,总之制约太多。
没办法,时代太古早了。
(3)不要总是打仗。
我也不想。
但这是乱世啊……
这不是天下一统后的王朝初期,也不是极盛而衰的王朝中后期,战争才是主流。
遍观史书,这时候就是一场仗接一场仗。
石勒、石虎击败刘曜后,大体一统了,但还要和南方打,还和拓跋鲜卑打,再和慕容鲜卑打,根本停不下来。
你不打,人家要打你,怎么办?
而且,主角不打仗,就攒不下威望,当不了皇帝,改造不了天下,解决不了三大痼疾。
题材限制,时代背景就如此。
(4)最后还是封建循环,三百年后邵家王朝灭亡,没意思。
这个其实和第一点有些相似。
我就不多说了,这么古早的年代,你想啥呢?穿越者一个人搞什么大新闻?
我举个例子,写第一本书《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》时提到过的。
历史上有艘商船在开往南美洲时在近海触礁沉没,船上有15个人(印象中是,具体数字可能有偏差)游到了岸上,其中有船长、有水手、有工匠、有军人、有传教士、有商人,最后被一个使用石质农具的印第安部落接纳。
多年以后,有另一艘船只路过,发现了这帮人,结果你猜怎么着?
这些人和印第安人一样,裸露着大半身体,使用石质农具种地。
这十几个人有知识、有文化,去到原始部落,其实很像穿越,但他们什么改变都没带来,被土著同化了。
西晋这个年代,任何不考虑实际生产力、时人三观、社会风气的改变,都不靠谱。
(5)为什么不发展工业
这个问题和前面有些重叠。
首先,没有足够的工业人口。
发展工业首选需要解决农业,只有农业能产生大量富余农产品时,才谈得上商业和交换。
商业的盛行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。
农闲时的家庭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,会慢慢诞生集中工场制手工业。
集中工场制起来后,会因为需求改进机器,提高生产效率。
然后一路循环下去。
这里面有个值得注意的点,工业需要消费市场。
没有市场,就没有订单,没有订单,工厂主就没有太多的动力提高生产效率。
明末时我国其实已经出现了一部分集中工场制,这是从家庭手工业过渡而来的。但为什么最后完蛋了?
其一是时局动荡,其二是最重要的,没有足够的市场了。
市场已经开拓得接近饱和,甚至在萎缩,工厂主没有动力扩大生产规模、改进生产效率。
他们要么投资土地,要么持币观望。
说白了,这个资本主义萌芽注定要被毁灭,明末那个气候,农业大幅度减产,市场全面萎缩,基本不可能挽救资本主义萌芽。
当然,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歪招:从外部注入货币,用凯恩斯主义。
比如西班牙在美洲发现的金银,运回本国后,制造了惊人的通货膨胀。于是西班牙本地手工业者大面积破产,只能向国外下订单,比如英法、意大利和德意志部分地区。
甚至这还不够,鼎盛时期,马德里住着五万名来自法国的手工业者,在西班牙